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的面貌。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和行业、场景的融合。人工智能在为行业企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4年12月27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在“2024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大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高质量建设指南(2024年)》。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与工程化部主任曹峰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
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应用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系统化的建设方法与策略,旨在为各行业相关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的高质量建设中提供有实操价值的指导与参考。
报告主要内容
1. 全面布局,从“四个阶段”和“两大支撑”开展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体系建设的“四个阶段”为价值场景识别、业务架构设计、技术方案建设以及持续运营迭代。运营阶段通过不断地总结改进,反过来促进人工智能场景和业务设计的迭代优化,形成业务飞轮。“两大支撑”为人才与生态两个底座,支撑上述体系建设的全流程。
2. 夯实底座,技术方案设计遵循“三统一”原则
技术方案架构是承接业务设计、实现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场景开发落地的基础。面对企业业务场景的不断更新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技术方案的设计上要遵循开放和标准化的原则,建设稳固的技术底座应对业务和技术的不断变化。技术方案的标准化建设原则主要包含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数据治理和统一标准体系。
3. 灵活高效,采用云原生技术提供人工智能服务
利用微服务、容器化等云原生技术来增强AI应用的可扩展性、可复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支持AI开发和使用。企业可基于该云化服务平台获得数据处理、算法开发、模型开发和训练、推理部署等AI应用开发全流程技术能力,让AI应用开发更快捷、落地更简单。
4. 安全可控,全方位保障供应链安全和产业安全
优选基于全栈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平台进行模型、应用的开发和部署,包括算力设施(芯片)、并行计算引擎、算法开发工具、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基础大模型等。确保其具备高度的兼容性和开放性,方便企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和扩展,保障供应链的长期可获得性和演进能力,最大程度规避供给风险,确保业务长期稳定发展。
报告还聚焦于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与挑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多个行业+AI的案例分享,为其他行业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本报告不仅是对当前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体系建设的方法,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的前瞻性探索,希望能为相关企业及研究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构建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贡献力量。
报告目录
一、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发展情况概述
(一)国家战略持续加持,引导"人工智能+"落地实践
(二)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带来新应用技术和商业机遇
(三) 人工智能步入实践,企业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二、企业级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体系建设方法
(一)阶段一:价值场景识别,构建高价值场景图谱
(二)阶段二:业务架构设计,支撑场景高质量落地
(三)阶段三:技术方案设计,建设开放的技术体系
(四)阶段四:持续运营迭代,实现自循环业务飞轮
(五)支撑一:多措并举培养人才,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六)支撑二:保持优势持续发展,促合作共赢生态体系建设
三、企业级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 如何有效应对场景和模型的多样性及不断演进
(二) 如何把握数据隐私和数据使用之间的平衡问题
(三) 如何保障应用中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供给和演进
四、行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建设案例
(一) 金融+人工智能:千亿级大模型打造金融新范式
(二) 钢铁+人工智能:引领冶炼行业 AI 开发模式创新
(三) 医疗+人工智能:眼科大模型辅助眼疾智能诊疗
(四) 化工+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助力生产工艺优化
(五) 新药研发+人工智能:药物分子大模型助力新药研发
五、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产业发展和政策建议
(一) 发展:技术行业融合加速,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二) 建议:积极推动产业落地,强化应用与创新生态构建
主要专家简介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与工程化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曹峰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1WG1(互联网应用总体及人工智能工作组)组长,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应用评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前主要牵头可信AI人工智能评测标准体系和能力建设,牵头工程化能力等相关评估规范制定与评测等。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与工程化部副主任,工程师
董晓飞
长期跟踪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牵头多项国际和国内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工作,参与《大模型落地路线图研究报告》等多篇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工程师,博士
李静雯
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相关研究,参与多项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工作和多篇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工程师,博士
于达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智能体、计算机视觉,参与多篇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